我把手機裡的通訊錄看了一回,寶寶粥發現和這些朋友的緣份該多少是老天所安排。我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相遇,一直保持連絡到今天,為了進行一項專案,我邀了大家聚聚聊聊。
&寶寶副食品nbsp;
他們都在各自專業累積了超過二十年以上的資歷,也都是獨當一面的事業負責人,而這些朋友也竟然機緣巧合的和我的人生緊密連結著,每個人的名字和電話都在我的手機裡,我並沒有刻意去認識誰,卻隨著時間推移和這些朋友一起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有些甚至已經認識超過二十年。
這些朋友裡,有些人所經營的餐廳剛摘下米其林星星,有些人開了台北最早的夜店,也有人早在二十多年前開了台灣第一家民宿。幾十位朋友在過去二十多年嬰兒副食品來其實已經為台灣建構了不凡的生活風格地景。
風格是內在的外顯,一個人對自己所處的時代和人文的感受轉化成各種創意,這些創意落實在各種商品和服務之後,就會產生風格。形成風格的關鍵因素是時間,風格產業的經營者數十年如一日的和市場對話,不斷在理想和現實之中找到平衡點,這些追尋和平衡的過程就建構出了風格事業。
我會讓寶寶穿較不易髒的衣服來進食,這樣家長較可自由的讓寶寶探索食物世界,也不會因為弄髒衣服而生氣。當寶寶願意接受寶寶副食品時,爸比媽咪別忘了用甜美的音調給寶寶適當的鼓勵與讚美喔!一開始建議由低濃度的米湯、果汁開始,一天只要一~二口。此時寶寶的主要營養來源仍是母乳或配方奶,媽咪不需擔心寶寶因為副食品吃的不足而營養不足。同一種食物先少量給予(約一匙),觀察寶寶有無出現「過敏反應」,再逐漸增加濃度及量。在經過一週對這項食物適應後,才可以繼續餵食或添加新的食物。一歲以前盡量挑較不會引起過敏反應的食材,例如:白米、南瓜、蘋果、波菜等。當寶寶不舒服或打預防針時,暫時先不要添加新的副食品。這邊要提醒爸比媽咪將食物裝在碗(杯)內,用湯匙餵食,而不是將副食品裝入奶瓶讓寶寶吸允。若寶寶進展到七個月後,可以給較硬的食物讓寶寶拿著吃,例如:磨牙餅、塊狀水果、土司條等。如此既可以訓練寶寶手部握的動作,也可增加進食的趣味性,切記照顧者一定要在一旁看著,以免寶寶噎著。
而台灣在歷經數十年的發展之後,終於累積出這些足以代表自己社會生活美學的風格地景,如同用整個社會資源釀造一批足以讓整個世界都為之驚艷的好酒,現在顯然正是開瓶分享的最好時機。
我先邀請了十五位朋友們來進行一場探索台灣風格的對話,把寶貴的經驗整理流傳分享,利用對話訪談的方式,長期建構「台灣生活風格產業知識庫」。從這十五個人來看台灣風格,那種感覺也像是在建構十五個文化部。
寶貝在四個月大左右就會開始接觸副食品了,嬰兒副食品主要的功能是讓孩子學習咀嚼固體(solid)食物,它並不是嬰兒”主要”的營養來源(輔食),而在這段練習時間吃的食物,在台灣一般就稱作「副食品」,添加副食品(加固)這樣的訓練是可以讓孩子斷奶(離乳食)後能有進食的能力,持續攝取養份。香港說是”糊仔”、吃副食品叫做”加固”,英文一般稱為”solid food”,日本叫做”離乳食”,副食品可以幫助寶寶的口腔發展,對於進食、咀嚼、語言能力發展都息息相關,補充營養來源、了解寶貝對什麼食物過敏,當然更重要就是讓寶貝體驗食物的美味,每一種食物都是寶貝的新體驗,就算沒有任何調味也跟奶不同,另外副食品一般包含”穀物“、”蔬菜“、”水果“以及”肉類“等等。開始嘗試副食品的第一階段在台灣普遍都是以粥上面的米湯開始,歐美有些父母則是從水果汁開始。重點要配合不同的成長階段,給予適合的大小、硬度的食物。